Skip to content
目录

算法

排序算法

说说稳定排序和不稳定排序的概念,有哪些排序算法是稳定排序

稳定排序和不稳定排序是排序算法的两种基本类型。这两种类型的主要区别在于,如果两个元素相等,它们在排序后的顺序是否会改变。

稳定排序是指在排序过程中,如果两个元素相等,它们在排序后的相对位置不会改变。也就是说,如果在排序前,元素 A 在元素 B 之前,那么在排序后,元素 A 仍然在元素 B 之前。这对于某些应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,例如在排序一组人的年龄时,如果两个人的年龄相同,我们可能希望他们在排序后的顺序与排序前的顺序相同。

不稳定排序则没有这样的保证。在不稳定排序中,如果两个元素相等,它们在排序后的相对位置可能会改变。

常见的稳定排序算法包括:

  1. 冒泡排序:通过重复地交换相邻的不正确的配对来生成排序列表。
  2. 插入排序:通过构建有序序列,对于未排序数据,在已排序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,找到相应位置并插入。
  3. 归并排序:首先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两半,然后对每一半进行排序,最后将结果合并在一起。
  4. 计数排序:计数排序是一种非基于比较的排序算法,该算法于 1954 年由 Harold H. Seward 提出。它的优势在于在对一定范围内的整数排序时,它的复杂度为 O(n),其中 n 为待排序的元素个数。
  5. 基数排序:基数排序是一种非比较型整数排序算法,其原理是将整数按位数切割成不同的数字,然后按每个位数分别比较。

以上就是稳定排序和不稳定排序的概念,以及一些常见的稳定排序算法。

说说快速排序算法,以及它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

快速排序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排序算法,由 C.A.R. Hoare 在 1960 年提出。它的基本思想是: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隔成独立的两部分,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的关键字小,然后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,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。

快速排序的步骤如下:

  1. 选择一个元素作为"基准"(pivot)。
  2. 将所有小于"基准"的元素移动到"基准"的左边;将所有大于"基准"的元素移动到"基准"的右边。这个操作被称为分区操作 (partition)。
  3. 对"基准"左边和右边的两个子集,重复进行第一步和第二步,直到所有子集只剩下一个元素。

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在最坏情况下是 O(n²),这种情况下,数据已经是有序的 (正序或者逆序),每次分区操作都没有把数据分成两部分,需要进行 n-1 次分区操作,所以时间复杂度是 O(n²)。

在最好情况 (每次选的基准都能将数据均匀分成两部分) 和平均情况下,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是 O(n log n)。因为每次分区操作可以将数据分成两部分,需要进行 log n 次分区操作,每次操作需要对 n 个数据进行处理,所以时间复杂度是 O(n log n)。

快速排序的空间复杂度是 O(log n),这是因为快速排序是递归实现的,需要使用栈来保存递归调用的信息,最多需要 log n 层递归,所以空间复杂度是 O(log n)。

总的来说,快速排序在平均情况下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排序算法,但是在最坏情况下可能会退化到 O(n²)。因此,在实际应用中,为了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,通常会采用一些策略来选择基准元素,比如随机选择、取首中尾三者的中位数等。

有没有时间复杂度为 O(N) 的排序算法?

有的,存在时间复杂度为 O(N) 的排序算法,这类算法通常被称为线性时间排序算法。以下是一些例子:

  1. 计数排序 (Counting Sort):这种排序算法适用于待排序的数值在一个已知的小范围内。它的基本思想是,对每一个输入元素 x,确定小于 x 的元素的个数,这样就可以直接把 x 放到它在输出数组中的位置上了。
  2. 桶排序 (Bucket Sort):这种排序算法适用于待排序的数值服从均匀分布。它的基本思想是将范围内的数值分到有限数量的桶里,每个桶内的数值再进行排序。
  3. 基数排序 (Radix Sort):这种排序算法适用于待排序的数值有多个关联的键值,比如字符串或者整数的每一位。基数排序的基本思想是按照低位先排序,然后收集;再按照高位排序,然后再收集;依次类推,直到最高位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虽然这些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 O(N),但是它们通常都有一些限制条件,比如对输入数据的分布有特殊要求,或者需要额外的空间来存储数据等。因此,在实际应用中,还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和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排序算法。